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八百三十八节 浪潮(1)  (第3/3页)
最后得到肥差。    这其中要花费的金钱,数以百万甚至千万!    当初名臣张释之靠着訾选为郎,在长安为官,全赖其经商的长兄供养和支持。    而其长兄乃是蜀中大贾,訾产千万。    即便如此,张释之也曾向友人吐槽:久宦减仲产,吾欲自免归。    一个千万訾产的兄长的家产,都因为其在长安为官,而陷入坐吃山空的地步,令张释之心生去意。    那还是太宗时的故事。    现在,訾选这条路只会更费钱,而不是相反!    至于萌举?    好吧,这条路倒是个捷径。    但你首先得有一个两千石以上的高官或者关内侯、封君以上爵位的贵族的老爹。    不然,哪来的回哪里去吧!    也正是因出仕之路,艰难无比。    很多郡国的士大夫文人,才会纷纷聚集到长安碰一个运气。    希冀能得贵人青眼,从此青云直上。    只是,能有这种运气的人,实在是太少太少了。    多数人,蹉跎长安,白首而归。    如今,却又多了一条路。    只需去乌恒之地,为大鸿胪衙门和张蚩尤做事三年。    表现合格,就可以在约满后,得到一个举荐入太学的机会。    优异者,更可以得到举为孝廉、贤良方正乃至于直接为大鸿胪官员、太孙官吏的机会!    仅仅是这个机会,就已经值得无数寒门士子,为之疯癫了。    更不提,还有俸禄,可以享受四百石官员的待遇。    依照制度,四百石官员,月俸为两千钱。    每五日可以休沐一日,还可以住高屋大院,享受下人、亲随服侍。    这就很有诱惑力了。    需知道,这居长安大不易。    哪怕是郡国豪强子弟,在长安这么久,也早把盘缠花光了。    如今,很多人的日子都是紧巴巴的。    别说游玩嬉戏了,连正常的吃住都要成为问题。    至于寒门士子们……    更是不得已,去给商贾们当了算账先生、西席教师,乃至于给人浆洗衣物,抄录文书等粗活累活,也不得不做。    借此维持生计,在长安等候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机会。    就像去年,张蚩尤开始收录投递策文那样的机会——那一次,数十人幸运的脱颖而出,被张蚩尤举荐,如今都已经得官。    现在,只需要去乌恒三年,就不仅可以得到一个最起码被举为太学生的机会。    更可以在三年后拿到数万钱的俸禄。    无数人都是心动不已。    只是……    三年啊!    去乌恒三年……    大家冷静下来后,不得不去考虑一个问题:夷狄寒苦,化外之地,危险重重。    而且夷狄不识礼教,不懂文法,不通音律。    去了那乌恒,还能有命回来吗?    赏赐虽好,却也要有命享受才是啊!    要知道,汉室的士大夫,哪怕是所谓的‘寒门士子’,其实也没有穷到那里去。    像公孙弘、朱安世这样的,在逆境和寒苦之中还能坚持读书、学习的人,毕竟是少数。    绝大多数的人,是不可能做到的。    所以,所谓的文人士大夫,多数出生在中产以上家庭。    至少也是地主之家,有良田数百亩,就像曾经的张毅一样,虽然说自称‘寒门布衣’,但实则也是从小就没少过吃穿,不知艰苦之人。    这样的人,在后世有一个词语来形容——小资。    小资的毛病,在汉室文人身上,也是一个不少。    所以,他们明知道,这条路是可行的。    很可能是自己唯一的机会。    但,内心对于夷狄的恐惧与漠南的艰难生活的畏惧,却还是浮上心头。    让他们犹豫不决,踌躇不前。    但……    就在此时,已经有人做出了决断。    “雒阳吕破胡,愿从侍中之召,自愿去往漠南乌恒,还请署长为我登记!”    有了第一个,很快就有第二个,接着是第三个,第四个。    赌博,或者说冒险精神,在汉人之中,从来不缺。    而当这些人开始不断涌现。    其他人,在大势的胁迫下,也不得不紧随其后,不得不忘掉心中的恐惧和不安。    没办法!    他们是士大夫!    而士大夫,最要脸!
		
		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