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章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第九百三十一节 收获(1)  (第1/3页)
    延和二年的夏天,眨眼就到来了。    夏四月初一,临渭乡的走马亭,一大早便热闹非凡。    亭长李轲,穿上了上个月就已经缝好的那套崭新的官服,腰间挂着一枚象征着其身份的铜印,威风八面的推开了家门。    门外,数百名男女老少,都已经等的迫不及待了。    见到李珂,他们纷纷问道:“亭长!亭长!可以开镰了吧?”    而在这走马亭外的道路上,数十甚至上百辆马车,将道路挤得水泄不通。    人人都在翘首以待,等着这新丰第一个收获的麦田开镰。    李珂昂起头来,微微理了理衣襟,大声说道:“唯汉延和二年,岁在庚寅,孟夏之月,甲子之日,新丰县临渭乡走马亭……”    他微微停顿了一下,然后深深的吸了一口气,用尽所有力气大吼:“开镰!”    咚咚咚!    亭中官署上悬挂着的铜锣被人敲响。    几个民兵在旗亭上,大声喊着:“开镰!”    于是,走马亭的七十多户,六百多男女老少,立刻就挽起了袖子,拿上了家里的镰刀,纷纷涌向了村亭之外的麦田。    走马亭,是去年临渭乡补种麦种的状元。    全亭的两千五百亩田地与七百多亩下田,在县衙号召下,全部补种上了冬小麦。    当时,很多人都笑话他们。    觉得他们要颗粒无收。    就是村民们自己,也是心里打着鼓,根本没有底。    甚至有人刚刚补种好麦子,就后悔了。    觉得这是乱弹琴,要耽误明年的收成,就打算悄悄的带着家人,连夜去铲掉麦田里的种子。    当时,李珂初任这走马亭的亭长,就面对着这复杂的环境和多变的民心。    作为一个刚刚走出太学的诗书礼乐与先王典籍的学生。    他一度,慌了手脚。    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办?    不过,很快他就知道,自己应该怎么办了?    因为,张侍中亲自带人来到了临渭乡。    下到村民家中,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。    又询问其困难,并当场办公解决。    同时更保证,所种冬小麦亩产由县衙保证,低于两石每亩,由县衙官仓以粟米补足。    同时更承诺,来年收获之冬小麦的价格,不低于每石六十钱,假若低于这个价格,县衙就照单全收。    从那一刻起,李珂就感觉,自己看见了太阳。    而且,是如春日之阳一般温暖、和煦、懋泽天下的太阳!    于是,他从此就彻底的成为了侍中的追随者与拥护者。    寒霜往来,季节轮转。    眨眼便又是夏天。    而他也从一个面白肤净的书生,长成了一个留着浅浅髯须,五大三粗的丈夫。    更在这基层亭里,积累了大量的经验。    明白了百姓关系的问题所在,知道了人民需求的东西为何?    今年春天,家中老父带人来了一趟新丰。    走时,父亲老泪纵横,握着他的手,说道:“吾儿已是大丈夫矣,吾家兴盛有期!”    想着老父的神情,李珂垂下眼帘:“大丈夫?吾还离的远呢!”    “真正的大丈夫,当如侍中公一般!”    “文能安国定邦,武可撅师万里!”    不知不觉中,李珂就走到了麦田前。    眼前,金黄色的麦穗,穗穗饱满。    百姓无论男女老少,人人都拿着镰刀,用着最大的力气和最饱满的精神,割取着一束又一束的麦子。    很快,麦穗就堆磊起来,像小山一样。    原野之中,少府、大司农与执金吾的官吏们,则站在这麦浪的中心,每一个人的脸上,都充斥着名曰:幸福的喜悦。    而名曰收获的情绪,则蔓延在了那些正低头躬身劳作的百姓心中。    李珂看着,他发现,几乎所有人,都在笑。    一年的辛勤劳作,将要得到最充分的回报!    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    数千里外,张越看着眼前的黄沙与荒野,嘴角溢出了丝丝笑容:“这可真是一个好战场!”    出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块延绵不绝,起伏不定的戈壁、荒野与沙漠组成的狭长地带。    蒙古高原上吹来的风,向南走,将沙尘带到了这里。    然后被幕南的草原与湿地阻拦。    千百万年来,大自然的力量,在这里互相作用。    有时候,草原会赢得胜利。    有时候,沙尘会赢得胜利。    在这不断的较量之中,这一地区的地理地貌,被彻底重塑。    风沙,将所有山丘与高地,侵蚀的干干净净,只留下了一片片刀削般的岩页与一片不毛之地。    诸水小奴,低着头,在张越身板,轻声的介绍着:“伟大的天使,此地,我们将它称呼
		
		
		
				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